最新刊期

    2023 2

      专题——中医护理技术优化和创新

    • 郭敬,陈丽丽,陆镇涛,王笑频
      2023, 42(2): 128-132.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01
      摘要: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疗效确切、易被接受,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要求健全完善中医护理常规、方案和技术操作标准,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研究与应用,持续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质量。因此,深化中医护理技术服务内涵,做实做深中医辨证施护,越来越成为中医护理相关人员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梳理近年来中医护理技术研究现状,客观分析影响技术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发现,中医护理技术创新研究能力、干预性研究质量尚需提升,可通过专业化发展提升创新研究能力,并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取得新成果,期待中医护理学研究能取得高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护理技术;研究现状;思考;述评   
      14
      |
      1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26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 王玉慧,郭敬,陈扬,杨茉,杨杰,王坤,白雪,赵志正
      2023, 42(2): 133-136.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02
      摘要:目的探讨优化版中药热熨敷技术对癌性疼痛的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 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中药热熨敷技术干预,观察组采用优化版中药热熨敷技术干预,观察其对癌性疼痛患者疼痛评分、生存质量、不良事件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应用优化版中药热熨敷技术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生存质量EORTC QLQ-c30评分均有提高(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EORTC QLQ-C30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版中药热熨敷技术对癌性疼痛有明确的缓解作用,并对患者生存质量有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中药热熨敷技术;癌性疼痛;技术优化;肿瘤;中医护理   
      7
      |
      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38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 田婧,曹艳霞,邢亮,初伊娜,崔雪娇,孔华,高新霞
      2023, 42(2): 137-139.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03
      摘要:目的观察循筋解结走罐法对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伤综合科中医护理门诊60例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走罐法,观察组采用循筋解结走罐法,疗程为2周,对患者的疼痛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活动度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VAS、NDI、颈椎活动度(前屈、左旋、右旋、右屈、左屈)、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筋解结走罐法应用于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明显改善患者VAS、NDI及颈椎活动度,效果显著。  
      关键词:颈椎病;气滞血瘀;循筋解结;走罐法;经筋理论   
      3
      |
      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34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 张兵,孟思璠,石福霞,张萃,马玉林,甘泉,于萍,杨金亮
      2023, 42(2): 140-142.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04
      摘要:目的观察运用中药溻渍技术干预危重症患者高热症状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21年1月―2022年8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ICU危重症高热患者51例采用中药溻渍技术降温,并进行数据采集及统计分析,对不同中医证型、不同干预部位实施中药溻渍技术干预前及干预后体温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中药溻渍不同部位、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体温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溻渍干预后,溻渍躯干与四肢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患者溻渍干预效果明显优于虚证与虚实夹杂证(P<0.05),虚证与虚实夹杂证患者溻渍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溻渍药效持续时间长,与溻渍部位无关,对实证患者效果更好。  
      关键词:中药溻渍;高热;临床探索   
      2
      |
      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31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 李松梅,赵彦春,赵娟,苏宁
      2023, 42(2): 143-145.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05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艾灸灸距和时长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响及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2022年1―9月住院的DPN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温灸器悬灸疗法,A组:灸距3 cm,时间10 min;B组:灸距4 cm,时间10 min;C组:灸距5 cm,时间10 min;D组:灸距5 cm,时间15 min。选取双侧足三里穴,1次/d,共7 d。观察各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多伦多临床症状评分量表(TCSS)变化情况。结果4组患者TC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情况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示C组TC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最优,D组、B组次之,A组最差。结论DPN患者艾灸最佳灸距5 cm,时长10 min,既无烫伤风险又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艾灸灸距;艾灸时长   
      2
      |
      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33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临床研究

    • 耿文倩,祁烁,商建伟,袁姣姣,张旭帆,丁治国
      2023, 42(2): 146-150.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06
      摘要:目的观察清肝散结消瘿方、硒制剂联合左甲状腺素钠片(LT⁃4)治疗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月1日—10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甲状腺病科门诊就诊的HT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中药组和联合用药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LT⁃4口服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清肝散结消瘿方口服治疗,联合用药组在中药组基础上加硒制剂口服治疗,3组均连续用药3个月。对比各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指标(FT3、FT4、TSH)、甲状腺相关自身抗体(TPOAb、TGAb)、中医证候积分、甲状腺病症状群评价指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甲状腺病下肢局部症状和淋巴水肿评分。结果治疗后,中药组、联合用药组FT3、FT4均优于对照组(P<0.05),3组TS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联合用药组TPOAb、TGA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联合用药组中医证候积分、各项甲状腺病症状群指标、下肢淋巴水肿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肝散结消瘿方与硒制剂联合使用能够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改善甲状腺功能及临床症状。  
      关键词: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清肝散结消瘿方;硒   
      2
      |
      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60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 李会杰,郑五州,郭亚南,张安娜
      2023, 42(2): 151-155.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07
      摘要:目的观察从虚郁痰瘀论治糖尿病(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3月收治的DM合并NAFLD患者9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观察组48例,2组均给予控制饮食、制定运动方案等常规干预,对照组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理脾化痰祛瘀方治疗,持续治疗4个月。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肝脏脂肪含量[脂肪肝指数(FLI)、脂肪体积分数(FVF)];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测定的脂联素(APN)、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核因子(NF)⁃κB;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的血清miR⁃126情况。记录2组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月后2组FLI、FVF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月后2组末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月后2组APN、miR⁃126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TNF⁃α、NF⁃κB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3例、皮疹1例;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1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0,P>0.05)。结论从虚郁痰瘀立论治疗DM合并非NAFLD,可改善右上腹疼痛、口渴多饮等症状,调节肝脏脂肪含量,改善肠道菌群及血清相关因子水平。  
      关键词:理脾化痰祛瘀方;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   
      3
      |
      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46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 张晓羽,赵海滨
      2023, 42(2): 156-161.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08
      摘要: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抗肿瘤药物相关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1年5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的各种晚期恶性肿瘤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芪参益气滴丸,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血浆脑钠肽(BNP)、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NN之差>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PNN50)]、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并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酶学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1.0%,高于对照组的74.2%(P<0.05);2组治疗后LVEDD、LVESD、CK-MB、LDH及BN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6 min步行距离、SDNN、SDANN、RMSDD、PNN50及LVEF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BNP、HRV指标、心功能指标、血清hs-CRP、IL-6及心肌酶学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芪参益气滴丸配合西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抗肿瘤药物相关心功能不全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芪参益气滴丸;抗肿瘤药物相关心功能不全;炎性因子   
      2
      |
      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22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 张敬涛,霍鹏飞,张晶晶,林慧芳,王娟,郑建芳,秦振书
      2023, 42(2): 162-167.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09
      摘要:目的观察低剂量尿激酶联合四步按摩法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血栓形成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5月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AVF血栓形成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高剂量尿激酶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采取低剂量尿激酶联合四步按摩法治疗,疗程均不超过3 d。观察2组溶栓效果,比较治疗前后2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浆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记录2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内瘘再通率高,内瘘溶通时间短,瘘口处内径大,溶通后首次透析血流量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PTT、PT均较治疗前延长,血浆FIB、D-D、CRP、sEPCR和HMGB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比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血栓脱落、过敏反应、颅内出血、内脏出血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其他安全性指标亦均未观察到异常。结论低剂量尿激酶联合四步按摩法治疗AVF血栓形成,溶栓效果优于高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且减少尿激酶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凝血功能及下调CRP、sEPCR、HMGB1水平有关。  
      关键词: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尿激酶;四步按摩法;凝血功能;炎症反应   
      2
      |
      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53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实验研究

    • 贾晓蕾,孙宏峰
      2023, 42(2): 168-172.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10
      摘要: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对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4只KK⁃Ay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模型组及低、中、高剂量中药组4组,各6只;另设6只C57BL/6J小鼠作为空白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中药生药量1.84、3.68、5.52 g/(kg·d),空白组、模型组予等体积蒸馏水,1次/d,连续给药4周。比较各组体质量、空腹血糖(FBG)、胰岛素(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皮质酮(CORT)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海马组织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Ⅰ(HSD1)、糖皮质激素受体(GR)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干预第0、1、2、3、4周模型组体质量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第1、2周,低、中、高剂量组体质量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4周时,低、中、高剂量组体质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干预第0、1、2、3、4周模型组FBG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第0、1、2、3周,低、中、高剂量组FBG水平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高剂量组FBG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NS水平及HOMA⁃IR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INS水平及HOMA⁃IR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INS水平及HOMA⁃IR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CORT水平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CORT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海马组织11β⁃HSD1蛋白表达高、GR蛋白表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海马组织11β⁃HSD1蛋白表达低、GR蛋白表达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海马组织11β-HSD1蛋白表达低、GR蛋白表达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泻要方合四逆散能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FBG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皮质酮含量及调控海马组织11β⁃HSD1及GR蛋白表达有关。  
      关键词:2型糖尿病;痛泻要方;四逆散;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糖皮质激素受体   
      3
      |
      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42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 刘红艳,姜杨阳,付国兵,国生,王康
      2023, 42(2): 173-176.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11
      摘要:目的探讨指振足三里、承山穴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5只善于运动的10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指振组,各15只。模型组及指振组采用跑台致力竭建立大鼠运动性疲劳模型,指振组通过中指松振足三里、承山穴,振动频率250 次/min,每穴5 min,干预28 d。检测大鼠血清尿素氮(BUN)、乳酸、肌酸激酶(CK)水平及腓肠肌三磷酸腺苷(ATP)、丙二醛(MDA)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BUN、乳酸、CK水平高(P<0.05),腓肠肌中ATP水平低、MDA水平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指振组血清BUN、乳酸、CK水平低(P<0.05),腓肠肌中ATP水平高、MDA水平低(P<0.05,P<0.01)。结论指振足三里、承山穴可有效加速运动性疲劳大鼠代谢产物的清除,提高能量供应。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指振法;足三里穴;承山穴;大鼠   
      3
      |
      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40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学验传承

    • 张子辰,张董晓,付娜,东浩,黄巧,赵文洁,孙宇建,吕培文
      2023, 42(2): 177-179.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12
      摘要:乳腺癌术后溃疡病程迁延,溃口难愈,治疗难度较大。吕培文教授传承燕京外科名家经验,认为乳腺癌术后难愈性溃疡病机责之气血亏虚、阴阳失和、脾胃虚弱,主张首辨气血盛衰、再辨阴阳调和、顾护脾胃、重视情志的治疗思路,其内治及外治遣方用药独具特色,临床疗效显著,有效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乳腺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难愈性溃疡;吕培文   
      7
      |
      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57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 杨艺,王庆甫
      2023, 42(2): 180-184.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13
      摘要:王庆甫教授擅长运用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疾病。王教授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中医学“项痹”范畴,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等内因为本,外感风寒湿、劳损跌扑等外因为标,内外因共同导致筋骨失衡。患者初期颈项经筋失于濡养,中期筋不束骨,后期筋僵骨歪,即“初期筋伤、中期骨损、后期筋骨同病”,主张以“柔筋正骨”为治疗原则,在不同病期针对性地运用理筋正骨手法、针刀、导引治疗,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分期论治;王庆甫   
      3
      |
      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18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 石伯伦,庞博,花宝金
      2023, 42(2): 185-188.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14
      摘要:肺结节在临床中十分常见,但因其症状轻微且未形成稳定瘤体,故多数患者未能或未及时获得早期防治,病情迁延日久,加重成癌。岐黄学者、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负责人花宝金教授主张对肺结节的干预应以预防为主、防大于治、防治结合,并提出调气解毒学说,倡导对肺结节早期患者进行防癌干预治疗,使恶性结节在萌芽期得以被抑制甚至消除。治疗肺结节时,花教授认为其为“本虚标实,邪盛正伤”“气机失常,酝酿成毒”所致,主张临床应“解毒为先”“调气为要”,以解毒祛邪气、调气复升降为治法。  
      关键词:肺结节;花宝金;调气解毒学说   
      4
      |
      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37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 楚爱景,王春晖,樊英怡,裴晓华
      2023, 42(2): 189-191.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15
      摘要:裴晓华教授认为,肉芽肿性乳腺炎缠绵难愈、复发率高的特点与“邪留”有关。因此,裴教授从“透邪”理论出发,临床上以祛邪外出、调畅气血为主指导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治疗。根据本病分期不同,治以温透、清透、透脓、补透等法,并根据辨证进行药物加减,灵活应用发散达表、质清宣泄、清泄透达之品;肿块期结合外用膏药、溻渍、敷贴、艾灸等外治法,引邪外出,促进肿块消散;成脓期结合切开、药捻、药线等外治法,以促进脓液排出、肿块消散、疾病向愈。  
      关键词:肉芽肿性乳腺炎;裴晓华;透邪法;分期论治   
      3
      |
      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52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学术探讨

    • 王童童,陈自佳
      2023, 42(2): 192-195.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16
      摘要:抽动障碍为儿科难治性疾病,因风痰袭扰,阻滞经络,络脉瘀阻而形成,具有病程长久、缠绵难愈的特点,契合络病“久病入络”的病程变化规律以及“易虚易瘀”的病理特点。从络病理论入手,探究抽动障碍病因病机与络病之关联,遵循叶天士“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重视通络药物的应用,为临床精准治疗、完善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抽动障碍;络病理论;风痰阻络;通络药物   
      4
      |
      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23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 马厚芳,许筱颖
      2023, 42(2): 196-200.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17
      摘要:“因时制宜”为三因制宜之一,在中医学教材中多解释为根据时令气候、寒热燥湿的不同变化而选择适宜治法、方药的治疗原则。但追其本根,“因时制宜”之“时”应当有多重涵义,包括自然界气化规律、人体生理年龄和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阶段以及社会时代变迁等方面;“制宜”也并非局限于治疗原则,而是贯穿于疾病预防、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全过程。  
      关键词:因时制宜;天人相应;理论内涵;临证应用   
      3
      |
      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20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 袁国兴,张明辉,朱健,吴洁
      2023, 42(2): 201-203.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18
      摘要:恶性肿瘤相关多汗症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除肿瘤自身因素外,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可增加患病机率。中医理论认为,营卫不和主要包括营卫运行失调、营卫相对力量失调,后者包括营卫皆弱、营强卫弱和营弱卫强3种类型。肿瘤自身伴有的多汗症属于营卫运行失调型营卫不和;手术相关多汗症属于营卫皆弱型营卫不足;化疗相关多汗症属于卫弱营强型营卫不和;放疗相关多汗症属于营弱卫强型营卫不足。临床防治恶性肿瘤相关多汗症当以调控营卫平衡为要,重视顾护脾胃、补益气血阴阳,兼顾气机升降出入通畅。  
      关键词:营卫理论;恶性肿瘤;汗证   
      3
      |
      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24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 李拓,付国兵,李晶磊,谢丹丹,赵思雨,赵峻嘹,沈潜
      2023, 42(2): 204-207.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19
      摘要:摩揉法作为宫廷推拿流派的创新手法之一,操作于振腹法之前,结合了摩法与揉法的特点,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操作时采用逆推顺走的方法,可起到通补兼施的作用。摩揉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激发经络之气,促进元气的充养与气机的升降,进而养心神、调脾胃、贯三焦以调和阴阳、通畅血脉,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目前临床应用广泛,善治内、外、妇、儿等多类疾病,疗效显著。本文通过对摩揉法这一创新手法的梳理,阐述其治疗疾病的核心思想,探析摩揉法的作用机制,分析摩揉手法作用特点,总结临床经验,以促进摩揉法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摩揉法;脏腑理论;经络理论;腹部解剖   
      39
      |
      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21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临证纵横

    • 张鹏,徐佳,刘文娟,樊茂蓉,何沂,王雅平,吴晶,张何锐,孙合乐,李琦
      2023, 42(2): 208-213.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20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医证候与检验指标的相关性,并探讨检验指标鉴别证候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1月―2020年8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科就诊符合AECOPD诊断标准的患者1 693例,其中接受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血生化指标检测者分别为642、580、471例。依照中医辨证分型,痰热蕴肺证接受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血生化指标检测者分别为331、306、254例;痰瘀互结证接受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血生化指标检测者分别为116、104、92例;肺脾肾虚证接受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血生化指标检测者分别为195、170、125例。比较AECOPD3种中医证候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血生化指标的变化,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所观察指标在不同证候中的诊断性能。结果痰热蕴肺证淋巴细胞计数(Lym#)和总蛋白(TP)高于肺脾肾虚证(P<0.05),肺脾肾虚证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CV(RDW-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SD(RDW-S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高于痰热蕴肺证(P<0.05);痰瘀互结证红细胞平均体积(MCV)、RDW-SD、D-D、NT-proBNP、尿酸(UA)高于痰热蕴肺证(P<0.05),痰热蕴肺证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高于痰瘀互结证(P<0.05);痰瘀互结证MCV、UA高于肺脾肾虚证(P<0.05)。在痰热蕴肺证和肺脾肾虚证进行比较时,Lym# + RDW-CV + RDW-SD 、APTT + D-D、TP + NT-proBNP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608、0.585、0.585,灵敏度分别为81.3%、73.5%、78.0%,特异度分别为35.4%、43.5%、37.6%;在痰热蕴肺证和痰瘀互结证进行比较时,MCV + MCHC + RDW-SD、D-D、UA + NT-proBNP的AUC分别是0.606、0.574、0.629,灵敏度分别为73.4%、65.4%、72.8%,特异度分别为46.6%、53.8%、46.7%;在痰瘀互结证和肺脾肾虚证进行比较时,MCV、UA的AUC分别是0.571、0.588,灵敏度分别为30.2%、60.9%,特异度分别为83.6%、56.0%。结论Lym#、TP、RDW-CV、RDW-SD、APTT、D-D、NT-proBNP、MCV、UA和MCHC等指标在AECOPD患者不同中医证候中有差异,对证候鉴别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候;实验室指标   
      5
      |
      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5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 牛丽强,杨喆,田丽,纪冬梅,郑广明,管迎芝,王健,李子晴,仇莉,李芳,单敏敏,裴晓璐
      2023, 42(2): 214-217.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21
      摘要:目的观察吴茱萸热敷联合耳穴压丸辅助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EICU病房住院的脓毒症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患者12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A)组、吴茱萸热敷(B)组、耳穴压丸(C)组、联合治疗(D)组,各32例。A组患者采用常规脓毒症治疗方法,B、C、D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吴茱萸热敷法、耳穴压丸法及吴茱萸热敷联合耳穴压丸法治疗。4组疗程均为2周。对比各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APACHE Ⅱ评分、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胃泌素(G)⁃17。结果治疗后,B、C、D组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P<0.05),其中D组有效率高于B、C组(P<0.05),B组与C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D组APACHE Ⅱ评分低于治疗前及C组(P<0.05),且D组APACHE Ⅱ评分低于A、B组(P<0.05)。治疗后,B、C、D组血清PGⅠ、PGⅡ、G⁃17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均高于A组(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未观察到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吴茱萸热敷联合耳穴压丸可改善脓毒症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恢复。  
      关键词:脓毒症;胃肠道功能障碍;耳穴压丸;吴茱萸热敷   
      2
      |
      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46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 李施新,王莹,段佳钰,鲁喜悦,王业飞,秦璎琳,宋佳乐,张允岭,金香兰
      2023, 42(2): 218-222.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22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血管源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VaMCI)的研究现状与热点。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及试验注册中心,收集关于中医药治疗VaMCI的相关文献,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文献的发表年份、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文献595篇,核心作者71位,热点关键词是血管内皮功能、脑小血管病、银杏酮酯片等。中医药治疗VaMCI研究集中在5个方面,包括:①名中医经验方的运用,重视以补肾为主,辅以化痰、活血、补血的治法;②针刺方法上主要运用醒脑开窍针法、通督调神针法,针刺部位以头部为主,穴位选取上尤重视百会穴;③中成药以养血清脑颗粒、天智颗粒、银杏叶制剂、谷红注射液为主;④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⑤认知康复训练的应用。结论应充分发挥补肾中药、针灸、中成药制剂、认知康复训练等途径优势,并应用于临床治疗VaMCI;血管内皮功能机制研究、脑小血管病、银杏酮酯片治疗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热点。  
      关键词:血管源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药;文献研究;可视化分析   
      2
      |
      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49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 胡雪晴,赵京霞,王燕,陈朝霞,郭昕炜,底婷婷,冯放,齐聪,李萍
      2023, 42(2): 223-227.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23
      摘要:目的采用数据挖掘分析的方法,分析寻常型银屑病中医治疗有效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病历数据来自2019年7月—2021年12月就诊于12个中心并纳入“银屑病患者注册登记平台”进行统一管理的患者病历。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对中医治疗银屑病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达到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75的患者100例,涉及方剂603首,其中解毒类药物应用最多,土茯苓、甘草、紫草、白花蛇舌草、升麻等为应用频次最多的药物。对药物间关联规则进行挖掘,得到关联例数>150药物的关联规则20条,进一步对高频中药系统聚类分析,得到3组核心药物组合和潜在新方组成。结论临床治疗银屑病时解毒药物应用最多,在此基础上配伍解表、活血、养血等药物。  
      关键词:寻常型银屑病;数据挖掘;中医复方;组方规律   
      4
      |
      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33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教育改革

    • 李洪峥,姜文睿,赵鑫
      2023, 42(2): 228-231.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24
      摘要:目的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医数据挖掘文献展开研究,结合研究结果对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学术经验传承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进行述评。方法以中国知网为文献统计来源,以“数据挖掘”“经验”为主题词,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3月28日的学术期刊,利用CiteSpace 5.7.R2对纳入文献绘制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及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分析国内中医经验数据挖掘研究的发文趋势和研究现状。结果共纳入文献522条,当前数据挖掘技术常用于中医证候与证候要素标准化及学术经验传承研究,常用算法为关联、聚类、回归、判别等基础算法。数据挖掘类论文发文量大,但成果转化有限,可在既往名医经验传承型模式的基础上,在传承工作室框架下,结合现有数据挖掘成果,借鉴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模式,对名医经验进行保护性开发转化。结论数据挖掘技术为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提供了有效途径,但其结果的利用与转化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医药;数据挖掘;学术经验;成果转化   
      7
      |
      1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61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 王帅,沈晨,张声生,陶琳,吴兵,赵鲁卿,谢静
      2023, 42(2): 232-234. DOI: 10.16025/j.1674-1307.2023.02.025
      摘要:目的探讨慕课在消化科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1日—2022年2月28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进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112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人。对照组采用临床带教结合科内定期讲课的传统教学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实施慕课教学,培训时间均为1个月。观察2组学员在理论知识考核、腹腔穿刺、腹部查体、病历书写及对带教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理论知识考核各单项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查体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带教教师授课质量评价中“准备充分、病例选择合理”等7项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慕课应用于消化科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可有效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及专科查体技能,且获得了较高的教学满意度。  
      关键词:慕课;消化科;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改革   
      4
      |
      0
      |
      0
      <HTML>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22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1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