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腰痛点治疗泌尿系结石急性肾绞痛的有效性,并基于代谢组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为探索性随机对照试验,将20例泌尿系结石肾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例。试验组采用针刺双侧腰痛点,对照组采用非穴点浅刺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针刺操作后10 min的疼痛缓解率;治疗前后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2组血清进行检测。对检测出的代谢物根据P值、差异倍数变化以及计算变量投影重要度值进行差异筛选,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与临床指标相结合,进行差异代谢物的进一步筛选,基于KEGG数据库进行功能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针刺操作后10 min,试验组较对照组获得更高的疼痛缓解率80.0%(95% CI 38.4%~94.3%,P<0.01)。代谢组学:试验组治疗前后对比,筛选出差异代谢物199个;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筛选出差异代谢物54个;试验组对比对照组,筛选出差异代谢物325个。对试验组治疗前后代谢物变化与NRS疼痛评分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鸟苷等4个差异代谢物与NRS疼痛评分呈负相关,阿尔巴黄酮等9个差异代谢物与NRS疼痛评分呈正相关;试验组较对照组代谢物变化与NRS疼痛评分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3-醛基水杨酸等3个差异代谢物与NRS疼痛评分呈负相关,皮质醇等8个差异代谢物与NRS疼痛评分呈正相关。试验组对比对照组,富集到通路9条,其中与疼痛调节相关的通路为色氨酸代谢途径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结论针刺腰痛点可快速缓解泌尿系结石肾绞痛,调节鸟苷、鸟嘌呤、皮质醇等代谢产物表达,影响色氨酸代谢途径与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可能是针刺治疗肾绞痛的潜在作用机制。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心脾两虚型慢性失眠症患者的过度觉醒状态、睡眠质量、疲劳状态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慢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针刺百会,双侧心俞、脾俞、神门、照海、申脉、安眠、三阴交、足三里;对照组非经非穴浅刺。2组均隔日针刺1次,共针刺4周,总计治疗14次。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结束时过度觉醒量表评分(H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标(PSQI)、疲劳量表评分(FS-14);记录患者24 h 12导动态心电图数据,以Kubios HRV version软件分析心率变异性指标。结果治疗后,2组HAS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PSQI各维度分数及总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及PSQI总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以及PSQI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FS-14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PNN50、RMSSD、HRV三角指数、VLF和LF/HF较治疗前均呈上升趋势(P<0.05),HF、LF较治疗前均呈下降趋势(P<0.05);对照组SDNN、VLF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P<0.05);治疗组PNN50、LF/HF高于对照组(P<0.05),LF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可以改善过度觉醒和疲劳状态,提高慢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并通过调整心率变异性反映出其下调交感神经兴奋性,上调副交感神经调节的能力,进而平衡自主神经系统,提高人体适应性,其作用与经穴特异性有关。